从“春节模式”切换成“工作模式”
你是否还适应?
近期就有一则新闻
冲上热搜引发热议
要知道过去八天里
小小的心脏可是经历了史诗级KPI:
熬夜守岁追剧、狂吃狂炫没节制
麻将桌上心跳过山车...
白天当“酒桌战士”,晚上当“熬夜战神”
都说返工让人心痛
但实际上春节期间的放纵更伤心脏!
春节期间,聚会频繁
人们容易放松警惕
大吃大喝,作息也变得混乱
这些都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诱因
当假期结束时,也要警惕心脏出现“节后综合征”。
“心脏节后综合征”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
可能出现心慌、胸闷、憋气
大部分人是由于疲劳和生活节奏改变引起的
此外,对于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
更要合理安排作息,
少诱发心血管疾病发作的几率。
01
心血管“节后综合征”之一:血管内皮受损
血管内壁表面覆盖着一层内皮细胞,这些表面光滑的细胞紧密地联结在一起,形成血管内皮。人体的血管内皮在高血脂、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受到损伤,从而影响血流供应心脏大脑,造成心脑供血不足,严重的情况下还可导致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发生。
专家指出,春节期间食物丰富,迎来送往应酬比较多,容易暴饮暴食,烟酒过度,高脂肪、高热量食物摄入过量,从而导致“三高”,损伤人们的血管内皮。血管内皮受损之后,血液中升高的脂质、血小板等都会趁机沉积在内皮受损的部位,最终形成隆起于血管内壁的动脉硬化斑块。
02
心血管“节后综合征”之二:动脉硬化斑块形成
动脉硬化斑块的生长变大,会让血管腔变得越来越窄,导致血流不顺畅,如果出现在心脑血管里,就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心脑缺血缺氧症状,如心绞痛、头晕、头痛等。春节期间人们饮食中大量的高脂肪食物,则为斑块生长变大提供了充足的“资源”。因此,高血压、高血糖、高血脂患者是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,特别应对心血管中可能发生的“节后综合征”进行积极预防。
除此之外,节假日期间聚餐、会友不断,多数人选择纵情狂欢,睡眠不足。在疲劳和压力过度的状态下,人除了会自动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,引发血压的变化,也会造成心率变快,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,从而诱发心梗、心绞痛、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。
03
心血管“节后综合征”之三:心律失常
节后心脏综合征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,春节有的人回乡过年旅途劳顿,春节聚会时有饮酒,有高糖高脂的饮食,还有生活作息的不规律,还有久坐不动,这都是可以诱发房颤或者是对已有房颤的人增加其发病概率。
04
节后“护心”不可放松
面对心血管可能遭遇的“节后综合征”,如果我们不及时干预,很可能就会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,甚至引发冠心病、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,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。
(1)调整作息,控制情绪:尽快调整作息时间,早睡早起,起居有序,还可通过慢跑、散步、听舒缓音乐等方式调整机体状态。平时独居的老人,节后又将面临亲人分别,情绪上应更加注意控制,可以多出去散散心,或和老朋友聊聊天,分散注意力。
(2)调整饮食结构,清淡饮食 :清淡少油搭配合理,增加维生素摄入,让胃肠休息休息,让血管舒缓舒缓。节假日饮食可以适当减少肉类的摄入,多吃新鲜蔬菜,尤其要多吃深色蔬菜,如油菜、芹菜、苋菜、木耳菜、盖菜、雪里红、茴香和胡萝卜等。
(3)坚持服药,不讳疾忌医:不要迷信正月不能吃药,不看病。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基础病的心梗高危人群在节后应进行心脏专科体检,对心脏做个全面的“检修”。同时需要积极用药,治疗高血脂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原发病,并选用安全有效的血管保护药物,保护血管健康,有手术适应证者,应及早治疗。
(4)气温变化,注意保暖:春节后气温开始倒春寒模式,昼夜温度变化大,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,有高血压、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老人,要注意保暖。